联系人:郑小姐
联系电话: 181 2380 6053
联系手机: 181 2380 6053
联系QQ: 2364773177
总部地址:东莞市东莞大道11号台商大厦4906室
一、项目单位概述
项目单位概况。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注册资本、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项目单位经营业绩、发展趋势。指项目单位在申报时间之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和趋势。包括主要产品类型、产量、技术水平,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经营业绩包括但不限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税收、市场占有率等;发展趋势主要基于前三年的经营业绩和市场情况对企业的过去发展形势作出回顾和总结,并对企业后续的发展形势作出预测性判断。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方面。包含符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准入)等方面的要求。阐述与项目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分析项目的工程技术方案、产品方案等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的要求,阐述与项目有关的行业准入政策、准入标准等内容,分析评价项目单位和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项目单位建设本项目的优势。项目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规划,工艺装备水平,销售情况及在行业中地位,取得成果与社会效益,技术研发机构,近三年研发投入等。
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概述行业总体情况,包括近年度行业总体产能规模、产值、利润;市场分析。包括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现有同行业生产能力及发展趋势分析;产品销售、价格及竞争能力分析;产品进入市场的现有客户和前景分析。
产品技术水平领先情况。产品技术水平领先情况分析,符合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及其依据,价格优势、技术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发展预测,提供项目依托现有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三、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内容概述。包括建设内容、规模、地点、环境和研发团队情况、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等情况;产品产量及市场占有率。列出具体产品的型号和主要用途(提供产品实物图片)、技术指标及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及地位,达纲后产量和近3年产品销售情况及效益,主要客户群及销售地,企业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之对比情况,产品国际化实施情况;产品主要性能指标。产品关键性能指标、能耗指标及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对比情况,产品主要加工工艺、技术及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对比情况。
项目采用生产技术工艺。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技术来源、生产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在土建、安装、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方面的内容、实施方案;生产模式、项目盈利运营模式、技术实施步骤等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智能化改造方案。项目智能化改造的内容、实施方案。采用的智能化技术模式说明具体见备注,对照相应模式各要素条件逐条进行说明,包括但不限于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建立的数字化模型的建设情况;关键技术装备在生产管控中的应用及互联互通和工厂内部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建设情况;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建设情况,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建设情况,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及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台应用情况等。改造成果类型,智能单元、生产线、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等。同时提供改造前后车间/生产线/智能单位和主要设备等可以反映技术改造水平的实景图片。
关键技术装备来源。采用的工艺路线与技术特点、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选型,直接购买/直接购买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全自主开发情况等,国产化程度、进口替代情况等。
关键技术装备的应用环节。根据项目的改造成果类型,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软件及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在各改造节点、生产线或车间整体的核心关键环节、配套支撑环节或其他具体环节的应用情况。
四、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改造效果主要指标。
项目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方案、管理模式、达产产值及利润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现在的行业地位,项目实施对企业或行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项目投资回报周期和项目的经验、模式及所采取的方法可推广应用的范围情况。
改造效果包括但不限于推动技术创新、流程优化、质量改进、提升效率、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措施、安全保障、人员到位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方面,提供企业“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相关评价指标的必要材料,提供测算的依据和基础数据,测算公式、折标系数和计算过程,用数据说明项目实施前后用工人数、生产效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具体应体现产能提升、人力节约、产品良率提高、单位产品能耗或用水量等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设备故障率、消除伤亡事故发生等情况。
五、其它需说明的问题。
备注:
智能化技术模式说明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模式
1、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2、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数据的集成管理。
3、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在生产管控中的互联互通与高度集成。
4、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充分采集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5、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的优化。
6、建立工厂内部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建立全生命周期产品信息统一平台。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企业设计、工艺、制造、管理、物流等环节的集成优化,推进企业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物流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模式
1、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2、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与高度集成,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
3、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4、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5、对于存在较高安全风险和污染排放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6、建立工厂内部互联互通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各环节之间,以及数据采集系统和监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高效协同与集成,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统一平台。
7、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生产过程动态优化,制造和管理信息的全程可视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网络协同制造模式
1、建有工业互联网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2、通过企业间研发系统的协同,实现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
3、通过企业间管理系统、服务支撑系统的协同,实现生产能力与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
4、利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等技术,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5、针对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开展制造服务和资源的动态分析和柔性配置。
6、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通过持续改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不断优化,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高度集成,生产制造与服务运维信息高度共享,资源和服务的动态分析与柔性配置水平显著增强。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
1、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2、建有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3、建有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
4、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通过持续改进,实现模块化设计方法、个性化定制平台、个性化产品数据库的不断优化,形成完善的基于数据驱动的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
五、远程运维服务模式
1、智能装备/产品配置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利用支持IPv4、IPv6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采集并上传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并根据远程指令灵活调整设备运行参数。
2、建立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提供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
3、实现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的协同与集成。
4、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能够为智能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提供决策支持,并向用户提出运行维护解决方案。
5、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具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通过持续改进,建立高效、安全的智能服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与产品形成实时、有效互动,大幅度提升嵌入式系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应用水平。
24h 热线电话:181 2380 6053
加微信免费咨询专家
关注公众号看更多政策